2012黃朝湖書悟入藝途生涯電子書
123 第十六篇 從「評論」到「評審」的位移 色,都是為了藝術的長遠發展,以及我對當代藝術的堅持。我真的很 感謝這些認識或不認識的邀聘者,他們是勇敢的決策者,因為大家都 在向歷史負責。 如果未來台灣的美展和比賽,能像外國一樣減少材料分類(尤其 繪畫類),不但可以減少評審委員人數,也可以提高參賽品質,同時 改由美術評論家、美術史家、藝術家和策展人組成評審團,來負責所 有作品的審查,也許比較能與國際同步,同時吸引更多各國藝術家出 品參加。 我不敢以評論家自居,雖然60年代,曾加入「藝術評論人聯誼 會」(成員有于還素、楚戈、何政廣、何恭上、張菱舲、簡志信、秦 松、楊大雨、江東流和古渡),但那時團體還不成熟,聯誼會運作並 不順暢,最後還是各自為政,只留下富有歷史意義的記錄。 近十年來,隨著留學歸來的藝術家人才增多,執筆撰寫評論的 越來越多,他們立論的角度和視野超乎當年的想像,尤其擔任評審委 員,更是見解深切、條理分明,頗能兼顧世界藝術潮流,這對台灣美 術的全面發展,無疑是正面的、積極的、令人興奮的;每次看到好的 論文,我都會拍手叫好,看到用心的評審,我都會肅然起敬,我在 想,在公正客觀的「評」「論」時刻,應該是沒有年齡和派別的差異 的。 妳微笑的看著我說:「相處久了,看你的表情,我就知道你寫 出來滿意或不滿意的文章,而每次你當評審回來,我就可以感覺到你 對參加比賽作品的期待,你的眼神告訴我,你不但要當好畫家,還要 當好評論家和好的評審委員,因為你很用心的在扮演各種角色。下個 星期你又要擔任全國美術展評審委員,希望你能看到讓你心動的好作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NDkzO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