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黃朝湖彩墨藝術論述集電子書
4 60 年代則有強調現代主義的蕭勤(禪道系列)、劉國松(太空系列)、莊吉吉(撕貼 系列)、顧福生(金紙系列)、吳昊(民俗系列)、陳庭詩(陰陽系列)、胡奇中(細砂系 列)、楊英風(農村版畫)和泛現代主義的廖修平(門神系列)、劉其偉(動物系列)、 陳其寬(俯瞰系列)、馬白水(風景系列)、李德(濛朧系列)等,他們強調現代繪畫的 絕對性或傾斜性,也強化繪畫媒材的語彙功能,他們以豐富交融或互補互斥的矛盾性, 來美化與神化現代藝術的主觀性與權威性,強烈的現代性個人風格與媒材的語意功能, 充份流露彩墨藝術的現代性性格。 70 年代有關懷鄉土意識的席德進(古厝系列)、朱銘(人間系列)、蕭進興(鄉情系 列)、鄭善禧(生活系列)、江明賢(寫景系列)、謝明錩(農村系列)、黃銘祝(農家系 列)等,他們將視焦回歸到鄉土的風情上,以農村景緻或生活民情入畫,並以有形融入 無形,或以寫實逼視抽象意識,以呼應鄉土文學運動,並喚起對本土意識的重視,強化 脫離西方移植的信心,因此,也印証了彩墨藝術重視人本、關懷本土的主張。 到了 80 年代,多元風格並存的有余承堯(重彩山水)、何懷碩(憶景系列)、洪根 深(彩情系列)、袁金塔(瑞雪系列)、顧炳星(城市系列)、黃朝湖(忘形系列)、張永 村(碎彩系列)、施並錫(親情系列)、許坤成(宇宙系列)、謝孝德(農民系列)、林惺 嶽(溪石系列)、劉耕谷(宗教系列)、吳炫三(土著系列)等,他們吸納融匯 50-70 年代主流意識的藝術觀,以開創自我風格為主軸,以完善自我品牌為訴求,發展出多彩 多姿、百家爭鳴的局面,共存共榮於台灣經濟奇蹟的舞台,加上大批留洋返台的年青藝術 人才,豐碩了 80 年代台灣藝壇的史料,他們作品中濃郁的顏彩和墨色,強烈的節奏和 筆調,見証了台灣彩墨未來發展的前景。 而 90 年代屬於國際化與本土化並行的時期,裝置藝術、表演藝術傾向國際同步成 長,本土意識則傾向媒材與題材的革新,其中以強調立足本土、放眼國際的現代水墨與 東方彩墨藝術的發展最受矚目,現代水墨以劉國松等組成「21 世紀現代水墨畫會」為主 幹,東方彩墨理念則以黃朝湖等匯集的「國際彩墨畫家聯盟」為主導,他們在同一創作 平台上衝刺,彩墨藝術的多元面貌與前瞻思考,取得不少的共鳴與契機,而彩墨國際化 的聲浪,逐漸成為藝術界的共識和希望。 台灣彩墨的特質與走向 透過台灣彩墨藝術樹狀成長圖的解析,不難發現彩墨藝術是在吸納與包容的混融 中,形塑完善的美學體系與自主於外來文化的沖擊,它以紮實的中國哲學思惟、串聯歐 美現代意識、銜接島嶼海洋特質、融匯中西媒材優勢,來營造時空交會的新局面、新趨 勢。 因此,在藝術思惟上,彩墨藝術企圖平衡 60 年代台灣美術的紛爭,肯定 70 年代 鄉土意識的耕耘,認同 80 年代百花爭鳴的風格建構,統合 90 年代異度空間的多元格局, 然後匯聚成具有台灣特質的彩墨藝術。 在畫種上,彩墨藝術企圖打破媒材使用的單一性,沖淡媒材分類的拘束性,放鬆媒 材結合的自由性,解放水性、油性畫種的衝突性,來架構具有台灣特色的新畫種。 在材質上,彩墨藝術企圖撕裂礦物與草本顏料的互斥性,排除絹布與宣紙的互異 性,強化油彩與水墨的互動性,整合中西媒材的互補性,來提昇具有台灣品味的新藝術。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NDkzO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