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秀
設Art-Show為首頁


彩墨藝術節
台灣彩墨.彩墨台中-台中彩墨節的契機與願景

黃朝湖(國際彩墨畫會聯盟會長)


 
   將彩墨藝術定位為台灣主體性的藝術,並發展為東方畫系的主幹,是我九○年代以來最大的願望,而二○○二年三月在台中舉行的台中彩墨藝術節,則是這一理想雛形的初步實現。
   彩墨藝術理念,肇始於對自己身處環境與人文背景的認同,以及對歐美等外來文化的強勢主導與行銷的反思,同時試探對類僵化的媒材分類加以統合,並注入新的國際視野;試想被切割成支離破碎的媒材版塊--如油畫源自於歐洲、水彩源自於英國、水墨畫源自於中國大陸、膠彩畫源自於日本、抽象畫來自於美國……,如何將這些版塊加以整合和匯流,使它成為具有台灣特質與指標的藝術,便成為彩墨藝術追索的目標和理想。
   彩墨並不單指顏彩與墨色的結合,而是多元素材的結合、時間與空間的結合、東方美學與西方思潮的結合、台灣特質與當代人文的結合,以及強調個人風格的完塑,其基本結構是:當代思維+多元媒材+本土意識+人文關懷+個人風格,因此,是一個多元的、包容的、東方的、人本的有機藝術。
   彩墨藝術思潮興起於亞洲,一九九六年首屆國際彩墨展於台中市舉行,並形成為具有台灣特質的彩墨藝術。在國際,有歐洲、美洲、亞洲和澳洲的著名藝術家參與彩墨藝術的研究和國際巡迴展;在台灣,則有北中南東四區的當代傑出藝術家,參與創作和提倡,加上台灣與國際彩墨藝壇的互動和互映,更突顯了台灣彩墨根植本土並與國際接軌的無限生機與契機。
   台中是具有文化背景與國際能量的城市,文化中心與文化局的設立,結合豐厚的文化資源,十多年來向國內外做輻射線的發展,頗獲肯定;早期從中日、中韓、中港美術交流展奠基,中期拓展為亞洲區域的結盟與展覽,近期則發展為國際彩墨藝術思潮的共生與開拓,逐漸形成為台中文化城的藝術特色。「台中彩墨藝術節」的舉辦,便在這國際藝術思潮與打造台灣藝術特質的因緣際會中應運而生。
   台中彩墨藝術節由台中市文化局和國際彩墨畫家聯盟主辦,<藝術家>雜誌社協辦,台灣彩墨畫家聯盟承辦,以推展台灣彩墨與形塑台中文化藝術特質為主軸,活動內容包括動態與靜態,項目有:(一)動力空間裝置展--三月一日至廿一日,由台中師院莊明中教授指導八位學生,以馬為主題創作各類型的作品,做裝置表演性的展出。(二)彩墨藝術論壇--三月二日,邀請謝東山、黃冬富、謝里法、徐素霞、洪根深、李振明、曾肅良、邱琳婷、郭少宗、高從晏、熊宜中、鐘俊雄、黃朝湖、莊連東、黃圻文、袁金塔等十六位學者專家,撰寫彩墨藝術論文,在台中文化局會議室舉行論文發表與研討會。(三)全國彩墨藝術大展--三月九日至廿一日--邀請台灣地區百位當代著名藝術家(包括畫家、雕刻家和陶藝家、書法家),提供一百多件彩墨畫新作,在台中文化局大墩藝廊展出。(四)嗆馬圖騰哈哈秀--三月一日至廿一日,製作大型圖騰柱,置放在台中文化局大廳內,讓馬年的主題與參觀的民眾產生互動。(五)彩飛墨舞畫畫樂--三月九日下午,由畫家張振輝指導國立台中一中美術班學生,在兩排卅公尺的長紙上自由作畫,同時邀請現場觀眾參加,從互動中體會多采多姿的作畫樂趣。(六)好色之塗拼貼秀--三月十六日下午,由畫家鐘俊雄、吳清川策畫製作大型拼貼作品,材料以彩色書報、餅乾盒、包裝紙為主,同時邀請現場觀眾參與製作,完成作品放置在台中文化局大廳,做為馬年的獻禮。
   另外,配合彩墨節活動還有國際彩墨網路展、台灣彩墨派網路展,以及支持興建古根漢美術館台中分館簽名活動,這將是台灣地區首次以彩墨藝術為主軸的節日活動,也是以發展「彩墨台中」、「彩墨城市」為訴求的主題性活動,其歷史性意義是值得肯定的。
   未來的台中彩墨藝術節,將朝著結合當地產業文化(如糕餅業、泡沫紅茶業、咖啡業、檳榔業)、河川文化(綠川、梅川、柳川等)、綠園道文化(如林園大道)和庭院文化(如台中公園、雕塑公園),做跨界域的配合,再加上促建古根漢美術館台中分館及故宮台中分院的實現,而帶動文化藝術及國際觀光產業的發展。
   另一方面,也希望在現有的國際藝術資源上,繼續加強與各國的藝術交流,並舉辦具有國際聲譽的國際彩墨畫展或大墩國際雙年展,引進外國著名藝術家作品,並將台中藝術家作品推向國際,達到真正互動的效應。
   台中彩墨節的舉辦,是通向彩墨國際化的必然途徑,也是塑造台灣彩墨藝術特質的重要奠基工作。感謝台中市長胡志強的旺盛國際心、文化局長林輝堂及藝術家雜誌發行人何政廣老友的長期支持,以及國內外彩墨畫家聯盟全體會友的協助,讓彩墨藝術理念的推廣,有了快速而具體成效;同時也要感謝所有參與彩墨節活動的論文執筆人、畫展出品人、活動策展人和默默付出心力的文化藝術界朋友。大家的熱忱和奉獻,一定可以為歷史做見證,而每個人的見證,也將成為台灣美術史的一部分。
   建造魅麗又多采多姿的彩墨城市,並非台中市的專利,期待每個城市都能打造出具有人文特質的溫馨城市。台中彩墨節是個開始,也是個起步,它的願景和遠景,值得大家期待和肯定。(原載2002.3 藝術家雜誌322期)

 

彩墨藝術vs.國際符碼
      第2屆彩墨藝術節「國際彩墨布旗藝術展」的意義與走向
黃朝湖(國際彩墨畫會聯盟會長)
在新世紀以文化產業為導向的思惟裏,藝術產業的符碼化、數位化、標籤化、量產化、品牌化、形式化、觀念化或行為化,都已成為突顯個人風貌或群體或區域或民族性格的表徵,它像古代的藝術圖騰或符 語,不斷的被製造或創作出來,它讓藝術從高高的殿堂走入廣大人群,從唯我獨尊步向普羅大眾。當代藝術的符碼,已融合了東西雙方創作形式或媒材,也區隔了個人或群體藝術的作品形貌,藝術品已不再是僅止於觀賞,而是串連人文生態於生活之中,溶冶精神於心靈之深處。
將「彩墨藝術」標榜為東方藝術的代表符碼,是90年代興起於亞洲的思潮;在面對以西方為主導的現實主義創作思惟下,不論平面、立體或裝置藝術,無一不在西方強勢的文宣驅導下,讓東方藝術家亦步亦趨地呼應跟隨,再加上國際化的藉口,使得區域藝術生態淪為連鎖分店式的產業文化,因此,才促成東方藝術家們不斷地反思和反省,期望走出一條新路。
彩墨藝術理念源自於藝術家對自身所處人文環境的認同,以及對歐美強勢文化的深層解讀,因此,彩墨藝術強調以東方美學思惟為主軸的創作符碼,並不相同於往昔傳統和保守的創作形態,也不等同於以往單一的或貧乏的素材使用,它強調多元的媒材、多元的思惟、多元的關懷和多元的風貌,它跨越了媒材的分類,跨越了派別的分野,也跨越了種族的界限,而是以東方人文美學與自然哲學合一的境界來統合,來形塑東方彩墨藝術的獨特符碼。
因此,TASI-MO ART(彩墨藝術)便成為東方藝術的新符碼和新座標,它不但融合了亞洲地區的藝術家,也包容了歐美認同彩墨藝術理念的當代藝術家,因此,它是屬於國際性的符碼。
彩墨藝術所形塑的東方符碼,從1996年起陸續在台灣、美國、加拿大、法國、薩爾瓦多和澳門巡迴展中出現,共有全世界四大洲24個國家和地區的66位當代藝術家出品,展覽的理念和堅實的作品,受到各國藝術界的重視和討論,一股東方彩墨藝術思潮於焉形成,而它的新符碼也逐漸獲得國際藝壇肯定。
當然,台灣地區的彩墨藝術符碼,也由於「台灣彩墨畫家聯盟」的成立和積極的運作,而獲得了藝術界普通的認同,尤其近兩年來不斷的有雕塑家、陶藝家、裝置藝術家和錄影藝術家的加入,而更顯現出彩墨藝術多元的和前瞻性的格局。
台中市是一個具有活力和遠見的城市,十多年來曾積極扮演國際美術交流活動的角色,從80年代的中日、中韓、中港、中澳交流展,到90年代的亞洲畫家邀請展、歷屆國際彩墨畫展,再到新世紀的台中彩墨藝術節的舉辦,在在說明台中市的文化企圖心,是多麼的強烈和真實,而台中市的國際能見度,也隨著主辦國際彩墨藝術展暨世界巡迴展,而逐漸被國際藝壇所重視。尤其胡志強市長推動台中市「經濟文化國際城」的施政理念,更讓古根漢美術館台中市分館的興建和國際彩墨藝術展的接軌國際,更為相得益彰,多年來的努力,終於造就了台中市彩墨城市的美名。
今年第二屆台中彩墨藝術節,也由台中市文化局和國際彩墨畫家聯盟主辦,藝術家雜誌社協辦,台灣彩墨畫家聯盟承辦,今年三月盛大的「2003國際彩墨布旗藝術展」,共邀請了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法國、日本、奧地利、巴基斯坦、馬來西亞、新加坡、韓國、中國大陸、義大利、阿根廷、英國、波蘭、德國、泰國、越南和港、澳、台灣的當代藝術家97人參加,可說聲勢浩大,展出內容多元又精彩。
這次的國際布旗展具有兩項挑戰任務:
第一、大膽改以綢布布旗做為創作的素材-以往歷屆畫展都是以紙質做為素材,這次改用綢布,讓東西方藝術家嚐試以前少用過的材質,來表達彩墨藝術的理念,是屬於-種考驗,一來突破傳統紙創作的侷限性,二來探究布旗布的表現可能性,冀求在布質平台上探尋彩墨藝術創作的新走向、新境地。
第二、以布旗畫佈置成具有創意性和裝置性的展覽形式-也就是將布旗畫以懸掛、插立、平貼或浮掛的各種方式,佈置成立體或裝置或觀念性的場景,讓布旗作品完整地呈現彩墨藝術的新特質和新面相,又能突顯彩墨藝術國際符碼的形貌。
同時,為了強化場域的動感與能量,特別邀請舞者在開幕式中以布旗為背景做即興演出,來活化東方彩墨美學與音韻、動感的結合,表現彩墨藝術人文關懷的生活實態。另外還有安排彩墨藝術創作研討會,探討彩墨國際化的未來發展方向。
配合活動安排有「彩繪大布幔」及「一畫換一畫」,前者由畫家協同觀眾一起在大布幔上,用各種媒材共同作畫,後者由觀眾自行在厚紙板上自由作畫,再換回牆上已畫好的畫,這種畫一張畫換一張畫的方法,可以讓畫家和觀眾的作品,在自然又自由的互換循環中,產生互動、互賞、互藏的效益,也達到實際參與創作和相互觀賞的作用。
這批橫跨四大洲的一百多件布旗畫作品,風格鮮明各具特質,將肩負起國際文宣的行銷任務,憑著它的攜帶方便性、展場移動性、佈展多樣性和全球佈局性優點,將於台中展畢後,巡迴到法國、波蘭、美國、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展出,希望它能帶動另一次彩墨藝術的熱潮,並激起更多的迴響與認同。
彩墨藝術(TSAI-MO ART)國際符碼的確立和走向,必須經由不斷的舉辦國際展覽和研討會,不斷的推陳出新和出擊,以及採取像台中彩墨藝術節一樣的有機形式,先由城市再到全國,由亞洲再到全世界的策略,才能取得像功夫(KUN-FU)、茶(TEA)、禪(ZEN)符碼一樣的國際認同,這是一項非常艱巨的工程,也是東方人該引以為傲的目標,我們必須全力以赴,共同為彩墨藝術建立國際符碼而努力。台中彩墨藝術節的「國際布旗展暨世界巡迴展」,將是另一個高峰的起點,值得大家參與和期待。(原載2003藝術家334期)


彩墨創作的世紀思惟
第三屆台中彩墨節的氣勢與新機
                               黃朝湖(國際彩墨畫家聯盟會長)
  新世紀科技文明的進步,不斷實現了人類的好奇夢想,也激發了更多的想像和創意,登陸火星的壯舉和網際網路的無弗遠屆,改變了人類的觀念和思惟,唯物的極致發展,也帶動了人類唯心的無限發揮,畢竟任何偉大的科技,仍然來自人類的智慧,因此,思惟的活躍和心智的突圍,便成為人類在各種領域裏創新再創新、求變再求變的不二定律。
  藝術創作也脫離不了這一軌跡,固守古老的傳統技法和祖先遺留的文化財富而不知長進,終將沒入歷史,也將被時代所遺棄,尤其在藝術創作的領域裡,身為台灣的藝術家,擁有多元文化和海洋性格所賦予的先天條件,更應該胸懷抱負、開疆闢土、另掌新機。
  彩墨藝術(TSAI-MO ART)這一強調當代思惟、多元文化、本土意識、人文關懷和個人風格的主張,自90年代中期興起後,深愛歐、美、亞及華人地區藝術家的探討和認同,尤其以台中市為基地先後成立的國際彩墨畫家聯盟(FITMA)和台灣彩墨畫家聯盟(FTTMA),八年多來,不但在台灣舉辦國際性的彩墨藝術展,也巡迴美國、加拿大、法國、波蘭、馬來西亞、薩爾瓦多和澳門展出,參與的藝術家包含了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法國、英國、巴西、阿根廷、德國、奧地利、義大利、韓國、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巴基斯坦、越南、中國、台灣、葡萄、俄羅斯、薩爾瓦多、香港和澳門的藝術家,橫跨了世界四大洲24個國家的100多位藝術家共同參與展出,這是台灣地區首次由民間畫會組織所策劃舉辦的國際性畫展,也是兼有台灣主導性的國際性畫展,因此,深受國內外藝術界所重視。
  彩墨藝術思惟與創作的推展,植基於創作理念的深化、創作媒材的實驗和展場佈置的探索;90年代的國際彩墨畫展,採用傳統的畫材,西方畫家以厚紙或油畫布作畫,東方畫家用棉紙或宣紙,然後配成框或裱成片將各國作品陳列在展場上,把主軸擺在創作思惟的串連和印証上,因此作品呈現的面貌,是富有韻味、感性和非寫實性的風格,藝術家不但保有自己的面貌,也保有各該國或地區的特色,彼此以「彩墨即個人風格的東方追求」為主軸,因此幾屆下來,已能將彩墨藝術形成類新興的藝術思潮和運動,而並行於東西方藝壇。
  21世紀的來臨,我們開始嘗試以全新的未使用過的媒材來自我挑戰,首先以台灣量產的布旗用綢布來作畫,這種軟性的布(名為富貴綢),具有棉紙的吸水性和渲染性,也有畫布的細密度和聚彩性,即可以表現韻味和線條,也可以表現智性和濃彩,隨著藝術家各人的喜好,可以完成不同於水墨畫和油畫的特殊效果,呈現彩墨畫的高度創造性和東方精神。
  這種以綢布做為創作新媒材,不但表現特殊,連展場的佈置也顛覆傳統的方式,可以用裝置性、隨機性和設計性的佈展來加以發揮,並將它濃縮成一種彩墨藝術展的單一主題,提供一種全新的視覺效應,這種佈展方式,也在波蘭、法國、美國和馬來西亞巡迴展中重複出現,獲得極大的迴響。
  台中,做為一個文化城市,這幾年隨著國際化呼聲的高漲,彩墨藝術終於在多年的耕耘後,正式成為台中市的重要藝術節日,一年一度的台中彩墨節,今年已經到了第三屆,也由於國內外藝術家和台中市文化局的密切配合,台中市已獲得了「彩墨城市」的美譽,這事實說明了城市美學在藝術界與政經界的合作推動下,是可以達到雙贏的局面。
  第三屆台中彩墨藝術節,仍然朝著求新求變求實質效應的方向進行,除安排有「台灣彩墨世紀走向-2004全國彩墨藝術大展」外,有「彩情墨意風貌展」、「劉獻中裝置展」以及「彩墨、媒材、環境」藝術創作研討會,同時還舉辦「點彩弄墨樂無窮」和「漆情溜藝大接龍」配合活動,邀請全國和台中地區的著名藝術家出品,並且與觀眾做互動式的創作展演。
  今年全國彩墨藝術大展的主軸,放在彩墨媒材的新面向上,藝術家可以自由選擇長條形紙或布(200×60cm)來創作,也可以在紙或布的邊緣拼貼任何素材,顏料更可以混合使用,因此完成的作品千奇百樣,不但畫中有畫,布中有紙,紙中有布,甚至從二度空間拓展到三度空間的表現,充分顯示彩墨藝術的多樣性與獨創性,而其風格和形式,也可歸納出16種對人類、對自然、對環境、對社會、對政治的關懷主題與風貌:像一、生態保育的反思。二、政治意識的反諷。三、城鄉景觀的再現。四、民俗風情的刻畫。五、圖騰語彙的移情。六、抽象形態的變奏。七、宗教信仰的透析。八、愛慾情仇的反芻。九、視覺符號的顛覆。十、花木走獸的形塑。十一、浮生百態的捕捉。十二、心靈奧秘的探索。十三、線形書語的建構。十四、族群圖譜的解構。十五、數位影像的再造。十六、混沌太虛的演繹。長布條的創作方式,豐富了媒材的可塑性,也活化了展場的佈件,還影響了彩墨藝術的生機,尤其不少彩墨新人賞畫家和美術系所學生,已開始嘗試用軟布做為素材,大膽的揮灑熱情和感動,為彩墨藝術的世紀走向豎起鮮明的旗幟。
  而根植本土的台灣彩墨,未來必須以前瞻性的眼光和抱負,學術性理論和藝術創作雙軌並行的豪情,加以有計劃的推展,畢竟台灣彩墨和中國水墨淵源雖深,但實質的區域性藝術特質,必然在國際化的洪流中各自尋找出口,各自發揮風貌,各自締寫美術史料。台灣彩墨已隨著「彩墨藝術文選」集的出版,有了具體的學理成果,而國際彩墨畫集的出版,也確立了彩墨藝術的國際能見度,更為台中彩墨城市開拓了一扇接軌國際的窗口。
  新世紀的台灣藝壇,雖然仍然受到來自歐美藝術思潮的沖擊和洗腦,從平面藝術、立體藝術到表演藝術、裝置藝術,莫不以歐美馬首是瞻,連國際性的雙年展,也擺脫不了歐美強勢文化的影響,身為台灣地區的畫家,擁有數量極多的美術館、文化中心、畫廊和大學藝術中心的展場,應該思考什麼能代表台灣藝術?什麼是台灣藝術的特質?怎樣加強台灣美學的研究和推展?這是身為這一代的台灣藝術家們無法逃避的歷史責任。台灣彩墨應該是這思惟中具體呈現並有成效者,也是台灣彩墨未來如何走向世界的一大課題。當然,如何拋開材質分類的阻礙?如何強化區域美學的思考?如何研發新藝術的表現?如何取捨外來藝術風潮的影響?如何在當代藝術的混沌局面中走出一條出路?一條足為台灣自豪的走向?這是值得大家深思的課題,也是「台灣彩墨世紀走向大展」的策展理念和實踐目標。
  台中藝壇近年來有著相當活潑的紀錄,不但公家展場越來越多(如文化局動力空間、文英館文英特區、市政府第二辦公室展覽室,市長公館畫廊),還有目前正在積極規劃設立的「台中市當代藝術館」(原教育部多功能展覽館),以及古根漢台中分館的興建,都顯露了台中市文化藝術的起飛,它讓一向給人沉靜觀感的台中藝壇有了耳目一新的印象,多年來台灣和國際彩墨畫家們的辛勤耕耘,以及協助公家機關策辦一系列展覽,都可說是功不可沒。
  今年第三屆台中彩墨節,仍由台中市文化局主辦,國際彩墨畫家聯盟和藝術家雜誌社協辦,台灣彩墨畫家聯盟承辦,預計將有100多位藝術家參與展覽和研討會,也將有數千名民眾參與配合活動,相信這又會是一次展現彩墨藝術新氣勢和新契機的節日,也會為活力台中在美術史上再添寫珍貴的一頁。(原載藝術家2004第346期)

 

國際衣裳大展VS彩墨城市圖騰
-第四屆台中彩墨節「衣領風情」的思惟
               黃朝湖(國際彩墨畫會聯盟會長)
  城市的文化光環與藝術節慶,必須兼顧區域性與國際性的雙重特質,已成為新世紀城市發展的必然趨勢,城市的文化座標,也隨著每年一度的藝術活動,塑造了區域性或全球性的指標,讓該城市在不斷的文化洗禮中,淬煉出歷久彌新的成果。
  台中彩墨藝術節,高舉著推展台灣主體性藝術特質的彩墨藝術(TSAI-MO ART)理念,自1996年起,連續在台中市文化局展開,並從2002年起,以「台中彩墨藝術節」方式,成為例行的年度文化藝術重要節慶,不但受到國內外藝壇的重視,也將彩墨藝術理念推廣到全球四大洲,吸引全世界24個國家和地區當代知名藝術家的投入創作和研究,成為近代台灣地區唯一由當代彩墨藝術家推出新思潮有成的藝術運動。
  回顧歷屆台中彩墨節活動,有其明顯的主題性與特質,首屆台中彩墨節以「推展與形塑台中文化藝術特質」為主軸,因此,展演活動涵蓋(1)彩墨藝術論壇。(2)全國彩墨藝術大展。(3)露出馬腳裝置展。(4)彩飛墨舞畫畫樂。(5)彩繪百蝶裝置秀。(6)嗆馬圖騰哈哈樂。第二屆台中彩墨節以「彩墨藝術VS國際符碼」為主題,以舉辦「國際彩墨布旗藝術大展」為主軸,配合李杉峰大布幔展、吳瓊華檳榔西施裝置展、黃圻文色薈塗象世界展和彩繪布幔樂無窮、動手畫一畫‧一畫換一畫以及檳榔西施文化VS藝術創作座談會,將本土藝術與國際藝術做一對照式的展示。第三屆台中彩墨節則以「彩墨創作的世紀思惟」來統攝彩墨節特色,以「全國彩墨藝術大展」的長條布畫做對聯式的創作為主軸,加上會場以類裝置藝術佈展,來突顯彩墨藝術的多元面貌與面向,同時配合彩情墨意風貌展、劉獻中裝置展、彩墨‧媒材‧環境藝術創作研討會、點彩弄墨樂無窮、漆情溜藝大接龍等活動,帶動整個城市藝術氣氛,展現了旺盛的彩墨氣勢與架式。
  今年第四屆台中彩墨節,將以「衣領風情」-城市圖騰和國際衣裳創作為主題,推出「國際彩墨衣裳藝術大展」,然後配合吳瓊華女性議題與檳榔西施裝置展、陳柏梁台灣生態與環境對話展,以及彩繪衣裳樂渲染、彩繪T恤喜洋洋和藝術創作座談會,整個活動環繞在衣裳的主題上,期引發一系列的思考與驗証。
  自古以來,隨著人類生活的進化,衣裳從蔽體之用,漸漸發展成各式各樣的樣貌,也發展成各地區、各民族互有差異與特色的衣飾,尤其隨著科技的發達,設計理念的時髦,衣裳成為現代人類身份與族群的鮮明圖騰,因此,以色彩豐富、風貌多元的衣裳做為國際展的主要素材,來彰顯本屆台中彩墨藝術節的「衣領風情」內涵,以及形塑台中彩墨城市圖騰的形象,有其深遠的意義與期望。
  中國古代稱上衣為衣,下裙為裳,從帝王龍袍到市民布衣,從蔽體之用到文化表徵,從樹葉麻片到絹綢尼龍,從纏繞裹身到精巧剪裁,從素色單調到光彩奪目,衣裳成為時代流行的象徵,也成為族群文化的圖騰。其延伸的人文、教育、科技和審美的重新註解與詮釋,無疑成為人類心靈與精神的雙重支柱,造就了嶄新的文化藝術視野與思潮。
  彩墨藝術強調東方精神與鄉土特質的發掘與探究,通過實驗性與當代性的結合,以形塑彩墨藝術的多元風貌,因此,除了以紙質做為媒材來創作外,我們也試圖回歸到唐宋時期絹布媒材的創作,並引伸到當代大量生產並被商業化使用的綢布上,開始提出軟布材質的創作方式,由於軟布適合於渲染、塗抹,也適合於摺壘、拼剪,更適合水性、膠性和油性顏料的使用,再加上富有挑戰性與實驗性,因此,多年來完成了以布旗、布幔、布條的實驗性畫作,驗證了軟布媒材的多面向可塑性,同時由於其可攜帶的方便性,在國內外巡迴展中獲得極高的評價。
  為了延續軟布創作的「東方精神性」特質,今年我們再提出以衣裳造型結合軟布的創作意念來達到三個訴求:
  (1)透過衣裳的多元造型與色彩的多樣變化,追求純藝術自我表現的可能性。
  (2)從各國不同衣裳形貌與構思中,解析區域文化藝術特色與內涵。
  (3)探討以寫實或抽象、形式或符號手法所完成的衣裳作品,其呈現的區域圖騰,所隱含的完整性或隱喻性。
  從此次21個國家和地區112位藝術家173件國際彩墨衣裳作品來分析,可以看出有下列幾項特質:
  (1)形式多樣、剪裁有趣-以寬90公分長150公分的富貴綢布,所完成和剪裁的衣裳外形,有齊肩、有垂袖,有圓領、有角領,有筒狀、有錐狀,有對稱、有斜邊,花樣百出,美不勝收,豐富了彩墨藝術視覺的效果。
  (2)主題明確、意象無限-從靜物、動物、人體到圖象、圖騰、圖案,從簡化、純化到意象、抽象,都充滿了創意與趣味性,尤其節慶或地方特色的描繪,充分反映了區域性和民族性的特質,這也說明了衣裳文明在國際化的過程中,體現了傳統與現代相濡相融的不變定律。
  (3)媒材交染、彩墨造境一通過墨與彩(水彩、膠彩、油彩或壓克力顏彩等)的交互使用,軟布的可染、可拓、可塗、可接、可貼、可剪、可摺的特性,完全吸納了西方畫家和東方畫家不同的創作手法,不但保留了各人的繪畫風貌,也充分展現彩墨媒材的造境特質。
  從單一的衣裳主題到富貴綢的媒材使用,都能發揮藝術家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並且突顯出各地區的民情特色,應該是國際彩墨衣裳大展的主旨,也是凝聚世界各國藝術作品做一平台式的評比和探究,彼此在衣裳的創作思惟中,思考生命的演化,文明的進步對人類生活方式與態度的改變,以及對追求人本生活,有一深層反思的機會,同時也提供當代生活美學的全球化思維,更為台中彩墨城市圖騰提供可資借鑑的機緣。
  第四屆台中彩墨藝術節環繞在創意的「衣領風情」主軸上,除了舉辦「國際彩墨衣裳藝術大展」外,同時舉辦「彩繪衣裳樂渲染」、「彩繪T恤喜洋洋」,來串連衣裳圖騰的內涵,讓藝術家與觀眾做一互動性的交融。另外,也舉辦關懷生態與社會現象的「吳瓊華女性議題vs檳榔西施裝置展」和「陳柏梁台灣生態關懷與環境對話展」,並且透過座談會連結衣裳大展的主軸線,達到第四屆彩墨節標榜彩墨城市圖騰的訴求。
  台中彩墨藝術節是在胡志強市長任內,由筆者策劃舉辦的一項富有本市特色的藝術節慶活動,新任的文化局長黃國榮認同這一彩墨理念並支持這一活動,因此,今年再一次凝聚國內外一百多位藝術家的參與國際衣裳大展與活動,龐大的藝術家陣容,創意的衣裳作品,五大項活動的活潑性、學術性、精緻性和特殊性,可以真正贏得台中彩墨城市的美譽,並且揚名國際。
  第四屆台中彩墨節仍由台中市文化局主辦,國際彩墨畫家聯盟和藝術家雜誌社協辦,除了感謝國內外藝術家的踴躍參展外,也期望彩墨藝術能在新世紀和新世代裏發光發熱,同時讓台中彩墨城市留名藝史。(原載藝術家2005第358期)

 

彩墨藝術豐富城市表情
第五屆台中彩墨節「國際方巾藝術展」的思惟
黃朝湖(國際彩墨畫家聯盟會長)
  文化藝術史的演進,常隨著時代生活環境的變遷、人文思想的激發而有所更迭,美術流派與思惟的生發,也像一座城市的文化內涵,會散發出不同的香氣,城市的表情就像城市的文化藝術特質一樣,豐富地傳達人文的、族群的、政治的或生態的基質,構置成一座城市的符碼,在時代的巨輪下自我成長與或我標榜,也會在歷史的年輪中不斷地締寫新猷,不斷地豐富城市的表情和內涵,於是文化藝術成了城市知名度的護身符,也成為文化藝術的代言人。
  台灣,一個具有400年歷史的島嶼,在吸融荷西、大和、華夏和歐美四大文化的滋潤後,新世紀以來正以快速的步伐越過群族文化的差異,積極地融入國際化的熔爐,正式地與世界接軌;科技的發達讓東西方文化生活的差距越來越小,新穎的自主性藝術思潮,更是邁向接軌國際,城市的面貌更因為各地文化藝術的特殊表情而獨樹一幟,傲立於環球的座標上,因而生機勃勃。
  台中是台灣的第三大城市,人口一百多萬,據統計去年參加文化藝術活動人口,年平均達每人19人次,其熱絡情況傲視全國,台中市歷來文風鼎盛,藝文人才輩出,有文化城的美譽。尤其90年代中期興起於台中市的彩墨藝術思潮,在短短十年間,不但影響台灣藝術界的生態,也影響到歐美亞澳四大洲的展覽態勢,加上2002年起將例行的國際展覽改成台中城市彩墨節,每年舉行連串活動,儼然成為台中市的招牌特質,「台中彩墨‧彩墨台中」成為藝文界的口頭禪,彩墨藝術真正豐富了台中城市的表情。
  台中除了每年3月舉辦彩墨節外,還有9月的彩繪城市藝術節,11月的彩墨新人賞和隨機舉行的國際巡迴展、城市文化藝術交流展等,架構成台中亮麗城市的藝術表情,吸引來自國內外的眼光,以及國內外著名藝術家的投入。
  今年第五屆台中彩墨節,重頭戲是「2006國際彩墨方巾藝術大展」,配合活動則有方圓對話裝置展、春之祭時裝秀、彩墨藝術研討會和彩繪方巾喜洋洋等節目。國際方巾彩墨展有來自歐美亞澳非五大洲的100多位當代藝術家出品參展,配合活動則有數百位年青藝術家、美術相關科系學生和專家學者參與盛會。
  為了延續彩墨藝術創作的多元思惟與多元媒材的探索,今年的國際展主軸擺在「方巾情懷」的創作上,以富貴綢布作畫布,或用胚布、白布、絲布或緞布來處理,最大的180×180cm,最小是90×90cm,為了讓正方形或菱形方巾畫面處理具有特殊變化,藝術家採用兩幅作品相互組合的方式來構想,也就是以上下雙方巾、左右雙方巾、一菱形一正方形、上菱形下方形或上方形下菱形來架構三度空間的意象,達到視覺與佈局的多種效果,有別於一般常態性的單幅聯屏構思,屬於一種新穎的實驗創作。
  佈局形式的改變,讓創作主題的表現也有所不同,不論動物、人物、山水、花卉、圖象、符號、文字或圖騰,兩幅作品間的空間呼應,或上下左右對應,都有了不同以往的視覺效果,另外也在藝術性的表達上留意到方巾實用上的效益,因此,方巾作品兼具審美與裝飾、創意與實用的文化產業功能。
  從近幾年來的創作主軸來分析,歐洲藝術家偏重形式與內容的精緻性,人體與物象的捕捉擅以超現實的手法來表達;美洲藝術家以自然生態與圖騰的重構強化個人風貌;亞洲藝術家澳洲藝術家則重視人文生態、區域表徵和傳統藝術的再轉化,經營地區特色或韻味氣勢,充分掌握彩與墨的層次感與厚實感,使技法與主題更具多樣化;惟不論以西方的硬筆或東方的毛筆作畫,西方重視塊面觸覺和東方重視線條氣韻,都能彰顯個人特殊繪畫風格,這是最值得稱讚的。
  通過歷年國際彩墨展或台灣地區彩墨展的作品來審視與分析,雖然內容不同、材質不同、技法不同、佈局不同,但整體思惟與風格走向,似乎可以展現在16項風貌的發展上:1.生態保育的反思。2.政治意識的反諷。3.城鄉景觀的再現。4.民俗風情的刻劃。5.圖騰語彙的移情。6.抽象形態的變奏。7.宗教信仰的透析。8.愛慾情仇的反芻。9.視覺符號的顛覆。10.花卉走獸的形塑。11.浮生百態的捕捉。12.心靈奧秘的探索。13.線形書語的建構。14.族群圖譜的解構。15.數位影像的再造。16.混沌太虛的演繹。這種多元的對人類、對自然、對環境、對社會、對政治的關懷和關注,可以說匯集了歐美近代美術思潮的精華,也延伸了近代美術史各階段藝術思潮的風華。
  而影響彩墨藝術發展的另一因素--作品場域的裝置和佈置,一直是彩墨藝術展令人贊賞的地方,從長布條畫、布旗畫、衣裳畫到今年的方巾畫,布料作品的可平掛、垂掛、懸掛,並列、組合、銜接、折疊特質,讓場域產生了奇特的共鳴效應,一百多件作品與展覽空間幾乎整合成一件立體的大作品,觀眾可以自由進入大作品中游走、觸摸、凝視和對話,有如融入彩墨架構的情境中,此時東方西方、外國、中國、歐洲、亞洲,非洲已在多彩多姿的方巾作品中融合成一體,藝術的本質在此得到釋放、交響與共鳴,完塑了彩墨藝術的真實表情,也彰顯了彩墨藝術的未來走向。
  藝術的創作與追求,永遠走向未知的里程,每一個事件,每一個思惟和每一次的展覽,都可能為美術史做見証,做為彩墨藝術發源地的台中市,每一屆彩墨節都在探索彩墨國際化的走向,也在確立台中在美術思潮中的地位,今年台中彩墨節以「方巾情懷」展演為主軸,串連國際展、研討會、裝置展、方巾時裝走秀來突顯其藝術性、實用性和審美性,並透過國內外藝術家的巧繪將方巾藝術化、生活化,以提昇彩墨藝術理念與台中彩墨城市的能見度,並賦予接軌國際的功能,是相當成功的創舉。
    在擁有國際觀的胡志強市長和黃國榮局長支持下,以及國際彩墨畫家聯盟的全力配合推展,台中城市的表情,因彩墨藝術國際展的舉辦,更見亮麗和豐富,而為台灣彩墨立足世界藝壇努力的台灣藝術家們,也將一代代地辛勤耕耘下去,畢竟締寫歷史是藝術家們共同的責任和使命,台中彩墨節的成功應是最好的例證,因為彩墨藝術的國際內涵,確實豐富了台中城市的表情。(原載藝術家2006第370期)

 

精彩多元的國際圖騰語境
     -解析「2007國際彩墨圖騰藝術大展」意涵
黃朝湖(國際彩墨畫家聯盟會長)
  新世紀以來,當代藝術所呈現的科技化、多元化、創意化、獨特化與國際化的浪潮,席捲全世界,不但大型的雙年展、三年展,連地區性的畫廊博覽會或享譽世界的拍賣會,也都在這巨大的浪潮中此起彼落,各掌勝場,國際化的展覽內涵與舉措,成為當代藝術評價的指標,從純觀賞的展覽到競賽展,到商業性的博覽會和拍賣會,藝術活動的精彩發展,令人目不暇給。
  90年代,興起於台灣地區的彩墨藝術思潮,從1996年開始舉辦首屆國際彩墨畫展,到今年已逾十屆,這種以倡導彩墨國際化為宗旨的國際性展覽,經過十多年的努力與衝擊,已經塑造了其獨特的屬性與特性,在台灣地區與世界藝壇,都有其值得肯定的成果和影響力。
  彩墨藝術的屬性,在於從區域特性的藝術思惟中出發,發展成國際性的結盟,並從台中延伸到亞洲,再到美洲、歐洲和大洋洲,甚至非洲,它不但尊重各民族各族群的藝術特質與特色,也尊重任何流派與風格的並存,呈現出相互融合又獨立的創作空間,提供了東西方文化藝術展演的平台,並深化彩墨國際化的深度與內涵,是它最大魅力的所在。
  彩墨藝術的特性,在於媒材使用的自由化、個人化和當代性,它不但追求二度空間平面藝術,也鼓吹三度空間的創意實驗,更尊重創作材質的本土化發揮,同時嘗試類裝置藝術的創作與場域佈置,尤其提供可染、可畫、可噴、可塗、可拼、可貼、可剪的台灣特產富貴綢布(選舉時印製競選旗幟用的白布)做為藝術創作的基本素材,並以每年不同的展覽主題或以不同布型(如衣裳、方巾、布條、布幔)來發揮個人的創意,深受認同與肯定。
  歷屆的國際彩墨藝術展,除邀請台灣地區彩墨藝術家出品,也邀請各國認同東方彩墨藝術思想的藝術家參加,他們都是些著名的美術家、美術系教授、美術史家和藝評家,在各該國均有崇高地位和影響力,主辦單位常透過各種方式發函邀請出品參加,從早期的十個國家到目前的20多個國家,算是相當成功的國際藝術大展,也締寫了政府與民間藝術團體合辦大型國際美展成功的範例。
  尤其2002年,在具有國際觀的新台中市長胡志強上任以後,將更這項具有城市特色的國際展覽活動,正式擴大為「台中彩墨藝術節」,每年由文化局編列經費舉辦盛大國際展,同時策劃配合多項展演活動以吸引人潮,十多年來,在國際彩墨畫家聯盟的全力協助下,台中市已成為名符其實的「彩墨城市」、「藝術城市」和「文化城市」,而興起於台中市的彩墨藝術,也在國際藝壇上扮演另類的藝術思潮和展覽新貌。
  今年的「國際彩墨圖騰藝術大展」,主題環繞在當代圖騰的演繹上,當代圖騰的意念,已跳脫傳統的氏族部落的符號概念,以象徵、符碼、風格、意象、標幟的多元思考與方式,來呈現當代性的圖騰形態,因此,內容精彩又多元,形式新穎又別緻,大多數藝術家在180×60cm長布條軟布上自由發揮創意,也有另選當地布料創作,最大的超過180×300cm,題材包羅萬象,技法更是自由多樣。
國際彩墨圖騰藝術展是今年第6屆台中彩墨節的重頭戲,具有3大特色:
第一、共有20多個國家100多位藝術家出品逾160多件作品,參展國家包括澳大利亞、馬來西亞、波蘭、英國、美國、法國、奧地利、巴基斯坦、菲律賓、拉脫維亞、日本、韓國、德國、西班牙、加拿大、泰國、越南、新加坡、尼加拉瓜、俄羅斯、中國、台灣、墨西哥、南非、挪威、阿根廷等國,這是一次最具規模的國際藝術盛會,也是東方彩墨藝術最值得自豪的盛會,其影響加和爆發力是不可忽視的。
  第二、作品主題環繞「圖騰」所呈現的多樣化思惟,傳遞了世界各國藝術家無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他們為當代圖騰的符碼性、象徵性、幽默性、族群性、地域性提供了豐富的演繹空間,也結合類裝置、拼貼、編織、彩繪、影像,電腦合成的觀念與技法、滋潤了彩墨藝術自由創作的園地,這塊園地屬於無國界的空間,任何藝術家都可以在這裡發揮想像力和創意,並為東方彩墨藝術締寫新的里程碑;像拉脫維亞IVETA LAURE以影像分割格化拼貼的人物,表達愛與和平的圖象;澳大利亞TED MAY以腦部投影幻化的物象表達人類文明的自我矛盾;波蘭GRAZYAN KORPAL以堆疊的書籍,強調知識的無垠無盡,奧地利FURPASS以魚與被綁的女性,敘說著自由與束縛的對應;日本白井嘉尚以透明紗布懸掛下垂的小石頭、表示純淨與無奈;西班牙DOLORES以圖象壓印手法加上細格浮貼白色顏料的技法,呈現生活的心態;德國NIELS以黑白壓印的人物,表達並列空間的對話;加拿大LYNNE WYNICK以細布條穿越畫布成帶狀的純白,表現雙折的趣味意象;韓國洪石蒼以漢字筆法組合物象,呈現多彩多姿的東方情懷;法國VALERO KIM以彩色長布條交叉並置成生命的交響;美國EDWARD R.POPE以童真的眼光塑造洪荒時代人類的幻想圖象;羅馬尼亞PRESECAN以快速的線條顯示動態的空間感;巴基斯坦AHMED ANVER以建築物為圖騰,加拿大TED RETTIG以圓形組群為意象,中國陳永樂以少數民族風情為題材,各自擁有獨特的面貌與風格;而台灣地區則大多以宗教、人物、風土、情色、符碼為主題,各自發揮新的圖騰語彙,展現了當代圖騰的新語境,也拓展了現代圖騰的無限發展空間。
  第三、長達一個月的台中彩墨節,主辦單位為強化圖騰藝術貼近生活,特別安排盛大的開幕活動:如圖騰柱揭示、潑墨舞蹈表演、千人彩繪方巾、藝術家裝扮愛車、彩繪化妝夜光party-彩繪上身走秀、電音彩墨幻燈秀,以及十多項配合親子活動:如每週不同主題親子彩繪,包括:彩墨水球彩繪、彩繪竹扇、風車、音樂卡片、手搖鼓、月餅、棒球……等等,以期帶動參觀人潮,活化台中彩墨節的內涵,因此吸引了無數觀眾以及全國大眾媒體的大幅報導。
  「圖騰」原是北美洲奧傑瓦人的部族方言totem的音譯,意思是「它的親屬」、「它的標誌」,也就是以某種動植物或物體當作自己氏族的標誌、象徵或符號。圖騰標誌涵蓋圖騰柱、旗幟、族徽、服飾、紋身和舞蹈。
  圖騰的概念在當代的文明社會,已不再僅限於膜拜祖先或族群標誌,而是一種自我標幟或符碼的代表,識別標誌與符碼的構成和現代審美意識相結合,便產生了現代新圖騰,它可能從個人的服飾、配帶裝扮到視覺所及的身邊景物,再到宗教、社會、科技、機構,乃至非視覺的靈幻現象,都可能成為新當代圖騰的取樣,藝術家個人風格也成為圖騰符碼之一,因此在大眾傳播媒體與公眾人物的強力渲染下,使得圖騰的語境既豐富又千變萬化。
  擁有百萬人口的台中市,十多年來以推展藝術國際化為主軸的運作,成果相當豐碩,「台中彩墨城市」已成為它的新圖騰,彩墨藝術不但活化了台中城市的內涵,也成為文化城重要的標幟,尤其它兼顧學術性和國際性,不但是全世界獨一無二,也成為國內外藝壇注目的焦點,這不但是城市的驕傲,也是藝術界值得自豪的壯舉,因為台中彩墨藝術節開創了接軌國際藝壇的實力,也印証了彩墨國際化的理念正在逐步實現。
  今後台中彩墨節如何與在地產業結合?如何和觀光旅遊結盟?如何讓全市大中小學學生參與?如何讓全體市民生活融入藝術?如何拓展彩墨節國際能見度?如何研究與大墩美展相結合?都是今後值得深思與探討的方向。做為一個彩墨藝術執著推動者,筆者深深感佩胡志強市長與文化局長黃國榮的睿智和眼光,他們以實際行動將彩墨藝術塑造成台中市的特色,並且越辦越出色,這是非常不容易的事,而這種由台灣主導的國際大展,更值得喝彩與肯定。
  台中彩墨藝術節的舉辦,在「深耕本土立足國際」的實踐中更見重要,尤其面對歐美強勢主導藝術思潮與展覽走向的新世紀,身處東方的我們一定要走出一條可與歐美藝壇相媲美的大道,一定要呈現東方藝術博大精深的人文思惟,一定要將這區塊文化藝術發展成為國際藝壇重鎮,以扭轉歐風美雨為主流的偏頗觀念?而具有十年國際展與學術論述的彩墨藝術,在主政者與藝術家們的通力合作下,一定可以立足國際藝壇,同時締寫台灣新的美術史頁,讓我們祝福與期待。
(原載藝術家2007第382期)


彩墨藝術的生態語彙與意象
-解析2008國際彩墨生態藝術展
黃朝湖(國際彩墨畫家聯盟會長)
  新世紀以來,保護地球的環保意識高漲,不論從在地環保、區域環保到全球環保,或從生態環保、生活環保到人文環保,莫不成為全人類研討的課題。而以視覺為主調的藝術家,也感染了這股氛圍,不但身體力行環保意念,也在二度空間和三度空間有形或無形的創作意識裡,流露了作品融入環保的理念,使得環保藝術逐漸成為一門顯學,一種創作態度和一種人生哲學。
    將日常用品或廢棄物拼貼到藝術作品上,早在台灣60年代現代繪畫新潮的年輕一輩畫家和雕塑家的作品中便曾出現過,像自製畫布、自調染料、取用金銀紙材、廢木板、廢鐵塊或實用器具來組構顛覆傳統畫法的現代藝術作品,詮釋抽象或超現實的創作理念,成為當今環保藝術創作的先覺角色,也銜接了歷久不衰的裝置藝術手法和思惟。
  而台中地區藝術家介入環保與藝術相結合的創作契機,應該肇始於2002年協助台中文化局動力空間的一連串策展,由於當時受限於經費的拮據,策展主題只能偏向於現成物和廢棄物的再利用,像回收的紙箱、草笠、舊衣裳、竹片、木料、舊布旗、小攤架、西施鞋、音響、光碟、電視機、衣架、雕塑原模和人體等等,都可架構出豐富的類環保裝置藝術系列展覽,深獲國內外藝壇重視與肯定。
  接著,中部藝術家再與台中市環保局配合,在寶之林傢俱回收中心,以60支小椅子組構成兩層樓高的大椅子,以廢棄的陶館,組合成三層樓高的新生作品,以30多支廢雨傘,裝置成一層樓高的許願樹,再加上環保龍舟製作比賽,豐富了環保與藝術相結合的深度與厚度。今年六月,更協助策辦首屆「台中市環保藝術節」,以回收的6000片光碟片製作大巨鞋(高250公尺、寬450公分)和兩層樓高的光碟牆面壁飾,以及遍地彩繪的回收雨傘,轟動了文化藝術界,連民意代表也集體參與彩繪布幔,算是相當具有特色和教育意義的節慶活動。
  今年第七屆台中彩墨藝術節重點活動-「2008國際彩墨生態藝術大展」,更將觸角延伸到生態環保的層面,一方面呼應全球環保理念,另方面深入探究彩墨藝術在生態語彙與表現意象中的可涉性及實驗性,並做一全球性的鋪陳,同時透過全世界藝術家的彩墨作品,做一深入的比較與分析,可說是具有其深層的意義和價值。另外,配合活動有彩繪公共空間、文化局外牆燈光裝置藝術、國際彩墨生態作品投影、彩繪洋傘舞蹈秀、街舞秀、服裝秀以及妝點梅川公園等,串聯成生態藝術生活化的新焦點、新感受。
  第七屆台中彩墨藝術節,以生態關懷主題統合展演活動,邀請了歐洲的法國、俄羅斯、德國、義大利、奧地利、葡萄牙、英國、波蘭、西班牙、挪威、羅馬尼亞、拉脫維亞;美洲的加拿大、美國、薩爾瓦多、阿根廷、巴西、尼加拉瓜、墨西哥;亞洲的日本、韓國、中國、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越南、巴基斯坦、菲律賓、台灣;大洋州的澳大利亞和非洲的南非等五大洲150多位藝術家出品參加國際彩墨生態藝術大展,他們共同在150公分×180公分的綢布上自由創作,彼此詮釋或演繹對生態環保的觀點。
解析今年國際彩墨生態藝術展的創作內涵和風格,可以歸納出下列四種特質和傾向:
    (1)回應主題的素材表達-藝術家大多採取自然界山川景色或動植物的形態,加以變形、複合、拼湊或描繪,再以素雅真實的畫面,或誇張、或變異的組合來突顯生態關懷的理念與內涵,具有地區性和族群性的特質。
    (2)剪取動植物外形的視覺強化-將畫布剪成各種圖樣,如蝴蝶、花卉或動物外形,然後再描繪各種各樣的生態內容,畫布的外在形態,強化了視覺效果,成為會場中醒目的焦點。
    (3)多元媒材的操作應用-除了採用綢布為基本素材外,也有採用各該國生產的軟布作畫,加上油性水性顏料並用,平塗厚抹或撕貼拼湊圖象,或以輸出影象融合有機形式,或黏貼亮片花草,都呈現著多彩多姿又多元的媒材效應,豐富了生態語彙與圖騰內涵。
    (4)個人風格的情境融入-個人藝術風格的表現,隨著生態主題的要求和軟性布的使用,產生了風格的模糊邊界狀態,另外,藝術家的作品因類裝置藝術的佈展情境,而堆積成更具主軸性的張力效果,展場情境的整體融入,彰顯了彩墨藝術融入生態語彙的可塑性和前導性,因此,意象的呈現是鮮明的、獨特的、東方的。
  這種主題性的國際彩墨藝術作品巡迴展,去年在西班牙受到歐洲藝術界的重視與好評,因此,今年歐洲的藝術家出品特別踴躍,尤其是大學美術系所教授,更對彩墨藝術的東方美學思惟極感興趣,這也印証了彩墨藝術國際化的理念,有其一定的影響力,這是台灣藝術界值得引以為傲的事。
  目前台中市有兩個特殊而別緻的藝術節慶-彩墨藝術節和環保藝術節,而今年將生態環保的意識納入彩墨藝術節的展演中,正好呼應了世界地球環保的主流意識,也驗証了藝術家重視環保、響應環保的積極作為,另外也豐富了彩墨藝術的生態語彙和表現,更為台中彩墨藝術節開啟另一扇通往世界的窗口,這是今年台中彩墨藝術節最值得肯定和讚美的成就。(原載藝術家2008第394期)

 

從「塗鴉」到「塗雅」的創意性連結
   -解析台中彩墨節「2009國際彩墨塗雅藝術展」的意涵 
                          黃朝湖(國際彩墨畫會聯盟會長)
  新世紀以來,國際性或當代性的策展,已經告別了主流式、對位式或理想性、說明性的展出方式,取而代之的是非關主流、非關形式、非關說教式的多面向策展;現實性、民俗性、區域性、族群性和政治面向、社會面向、生態面向與人性面向的探討成為聚焦,並且環繞在以人為本位、以人為主體、以人為主軸的多面向探討,因此,主題性的、截取性的、定格式的、互動式的或抽樣式的、獨斷式的策展,都能充份掌握每項當代展或國際展的內涵與走向,突顯了策展人與策展主題的企圖心與國際觀,策展人不但導引了當代藝術思潮走向,也提昇了在地的、本土的策展人的國際能見度,這是拜新世紀科技文明快速發展所賜,也是當代藝術家自我掙脫區域格局邁向國際藝壇的最佳途徑。
  今年台中彩墨藝術節重頭戲-「2009國際彩墨塗雅藝術大展」,也感染了這一國際策展的趨勢,將城市性或社會性的「塗鴉」議題加以突顯,再以多面向的探討,尋覓其內心的源頭世界,並以全新的思惟,企圖改變其負面的形象,並賦予嶄新的生命和發展的可能性;因此,國際展提出以「塗雅」新字彙,來取代「塗鴉」舊語詞,同時在藝術的表現上,企圖取得獨創性的自由形式和無國界的表達形式,讓彩墨藝術突破東西方不同氛圍,共同塑造全新語境的大融合,這種嘗試應該是值得肯定與讚許。
  「塗鴉」的英文GRAFFITI(複數)和單詞GRAFFITO,都是由義大利文引用而來,意思指的是「書寫」,後來才逐漸改為「塗鴉」。塗鴉早在文明古國如希臘和羅馬時代就已存在,史前時期洞穴中的壁畫,也可算是一種塗鴉。人類藝術的起源,若源自遊戲說與創造說,則「塗鴉」算是結合了書寫文字與圖畫的即興遊戲與創作,具有獨特、實用及實驗性的功能。20世紀,現代塗鴉隨著遊客「到此一遊」刻字留言的俗民文化和街頭文化的興起而流行起來,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連機身都曾流行過塗鴉。
  現在隨著科技進步,媒材多元、行動力快捷,許多大城市的牆面,門窗、地鐵站、橋樑、停車場、河堤和小巷,都成了「塗鴉」的畫布,任由「塗鴉客」揮灑。若以塗鴉地點和內容來分類,則有街頭塗鴉、鐵路塗鴉、政治塗鴉和公廁塗鴉等等,因為畫法破壞市容和景觀,屬於違法,一直不受歡迎。
  然而,當我們審視與觀察近年來世界各國塗鴉客的作品,卻越來越發現它的獨創性及個人化的風格,充滿強烈的藝術性與思想性,因此有了「塗鴉藝術」名詞的出現,並且獲得學理上的認定,連主政當局也不斷的舉辦塗鴉藝術發表活動,讓塗鴉客面對陽光面對群眾,具有相當正面的意義。
    今年台中彩墨藝術節注意到了「塗鴉藝術」這一區塊的社會現象,因此,國際展主軸便以「塗雅」的「雅」字意涵,來取代「塗鴉」的「鴉」字,目的在強調藝術創作的優雅性、創造性和藝術性,希望以雅緻的內容和形式,來導引藝術創作的精緻與活力,並且改變「亂畫」、「塗污」和破壞市容的不雅行為,讓彩墨藝術在世界各國藝術家的「塗雅」作品中,給予新的定位和詮釋。因此,以「塗雅」取代「塗鴉」,以「雅緻」取代「污畫」,便成了今年彩墨藝術節的新嘗試、新主張。
  當然「塗雅」的創作與展覽,是與一段的「塗鴉」作品有所不同,首先邀請參展的是當代知名藝術家,不是一段塗鴉客;其次是各國藝術家都是在60×180公分的綢布上作畫,不是在牆面或門窗揮灑,同時是在特定的室內展覽空間做裝置性的展出,不是在室外空間舉行。
  從參展的20多個國家140多位藝術家的作品來分析,可以看出下列五種現象:
第一、藝術家的作品並不明顯反應在「塗雅」主題意涵上,仍以自己的藝術風格,作為主要訴求來表達。
第二、美洲的藝術家,多以生態關懷、地球環保的觀念,來表達對塗雅主題的看法。
第三、歐洲的藝術家,則從關注人文和景觀的議題切入,創作樣貌多元又具幽默風趣。
第四、 亞洲的藝術家,大多以批判或反諷的手法來表達,注重畫面的效果和主題的差異性。
第五、台灣的藝術家,則從社會性、教育性和開放性的角度切入,在「塗雅」與「塗鴉」之間做明顯的或模糊的驗証與評比,具有生活化的情調。
  近年來,台中彩墨藝術節曾推出「方巾藝術」、「衣裳藝術」、「圖騰藝術」和「生態關懷」等系列主題展,大都能在各國藝術家的作品中,顯現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性和共通性,也能夠透過各種風格的表現手法,看出世界藝術思潮的風向,今年的「塗雅」藝術訴求,也達到了一些效應:
第一、「塗鴉」社會議題的藝術性探討-除了「國際彩墨塗雅藝術展」的正面思考與創作外,「塗鴉」污染市容的正面對應,隨著環保意識的高漲,逐漸被執政者以疏導的方式,提供特定地區供塗鴉使用.而逐漸融入正面共識,並取得社區或某些街巷成為塗鴉特區,反而成為該城市的特色或觀光據點。
第二,「塗雅」藝術理念的擴散-東方藝術及中世紀西方藝術,都以典雅、華麗、精緻為訴求,任何藝術形式與內容,均能展現優雅高貴的人文氣息,以今年國際展強調「塗雅」的創作理念,來統合或融入「塗鴉」的自由創作精神,確實有其實質上的功益,同時也擴展了藝術家創作的視野與人文關懷。
第三,「塗鴉」與「塗雅」互補性的連瑣反應-「塗鴉」因「塗雅」的融入而跳脫塗污、亂畫的譏評,「塗雅」因「塗鴉」的議題提昇創作的深層意義,也帶動「塗鴉客」轉向純藝術的追求,純藝術家也從「塗鴉客」學習到自由創作、自由表現和自我解放的無限發展能量。
第四,「塗雅」與「塗鴉」締造城市新面貌新表情-「塗雅」讓城市美化,「塗鴉」讓城市活化,當室內空間與室外空間交互使用,當「塗雅客」精緻創作和「塗鴉客」動態噴灑取得平衡的價值感,就能形塑城市新風貌新表情,「塗雅」與「塗鴉」必然在新世紀的裝置藝術、表演藝術和綠影藝術中,取得歷史性的聲望和地位。
  從「2009國際彩墨塗雅藝術展」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發現許多具有前瞻性的作品,也可以從某些展出作品中,評比出未來的發展走向,畢竟「塗雅」取代「塗鴉」的字面含義及實質作為,在東方的或華人地區應該較易取得共鳴與共識,因此,這一議題顯然將隨著「國際彩墨塗雅藝術展」的推出,引燃一些火花般的討論,而不管結論如何,展出的意義和用心是值得肯定的,因為從「塗鴉」到「塗雅」的創意性連結,不只是具有開創性的效應,也是具有歷史性意義的起步,值得大家深思和探討。(原載藝術家2009第412期)

 

當代彩墨藝術的人文面向
-析探「2010國際彩墨人文藝術大展」內涵
                       黃朝湖(國際彩墨畫會聯盟會長)
前言
當代藝術無限制的自由解讀,豐富了當代藝術家探求藝術表現的內涵,不但形式解放、技法解放,連表現與思惟都全然解放,藝術家可以更自由更自信的追求各自的獨特風貌,而創作的手法和主軸,也超越了二度空間和三度空間的思惟,甚至以四次元的冥想或奇思,來掌握對人類與宇宙的人文關照,尤其當數位藝術取得引領風騷的新潮,更充實了台灣當代藝術的蓬勃發展。
彩墨藝術尋找出口
  以當代性和實驗性為主訴求的「彩墨藝術」,顯然也以同樣的步代在尋找出口,尋找「立足本土接軌國際」的可能面向,彩墨藝術(TSAI-MO ART)這一藝術新象,自1995年興起於台灣之後,歷經15年的推展,總算也在台灣多元的當代藝壇佔有一席之地,尤其每年彩墨藝術節中有世界各國藝術家參展的「國際彩墨畫展」,儼然已成為具有國際面相的大型畫展,不但放大了彩墨藝術的能量,也豐富了台灣當代藝術的內涵。
  當代彩墨藝術從二度架上展示到類裝置佈展,從紙質到絹布的使用,從墨彩到彩墨的俏麗表現,從泛象到主題的表述,從形式到架構的重組,從各自表述到單一主題的共同發聲,確實讓人一新耳目,也讓人越來越能接受它成為台灣藝壇的另一特質藝術,不但有在地的芬芳,也有國際化的聲望。
  從2002年設立「台中彩墨藝術節」以來,每年的節慶活動,大多以國際彩墨藝術展為主軸,再配合學術研討會、座談會、服裝秀、作品投影秀、實驗裝置展及出版專輯來呈現,參展的藝術家包括全球五大洲近30國認同東方彩藝術理念的美術家、評論家、雕刻家、油畫家和大學教授,整體的水準極高,尤其每年定有創作主題(如方巾藝術、生態藝術、圖騰藝術、塗雅藝術),以凝聚參展藝術家共同以不同區域、不同種族、不同角度,來詮釋當年主題的共通性與互異性,以及在不同時空背景下,東西方思惟的表達形式與厚度,讓國際彩墨畫展具有學術研究的性質,也具有國際思潮的引領作用。
國際大展6種「人文」面向
  今年(2010年)的國際彩墨人文藝術大展主題,擺在「人文」的探索與表述,旨在分析與綜合東西雙方藝術家對「人文」的看法與評論,並透過作品來演繹人文的內涵與國際觀。
  「人文」藝術主題有意與中國的「文人」畫做評比,也有將「人文藝術」擴大為國際視野,以區別「文人畫」的士大夫思惟,讓橫跨東西方的「人文」大格局,在21世紀有其新時代性的表現,更有人文精神、人文素養和人文主義的三合體呈現。
  我們知道,人文主義沒有統一的定義,是屬於一種基於理性與仁慈的哲學理論和世界觀,也是以理性思想為基礎,同時貼近人本主義和人道主義的精神,具有關懷大地萬物的胸懷,再以各人的「人文素養」,來關懷人類生存的意義和價值,是存在於各人的「人生哲學」中,人文藝術的表現,便擁有了藝術精神、科學精神和道德精神的內涵。
  因此,分析今年「國際彩墨人文藝術大展」的作品,便可歸納出六種面向,彼此互有消長,互有吶喊,也互有影響。
  第一、政治性人文面向-藝術作品反映了當代政治風向與政客的虛假面貌,具有強烈的批判性。
  第二、生態性人文面向-取材於自然生態和環保意識,所完成的作品,具有關懷與反思的風貌。
  第三、宗教性人文面向-以廟宇、教堂、宗教儀式或圖騰做為創作主題,顯現不同宗教觀與民俗風情。
  第四、城鄉性人文面向-以城市或鄉野風光為主題,加以重新組構,完塑新的城鄉樣貌與內涵。
  第五、民俗性人文面向-取材自民間的傳說、詄聞、典故或鬼怪傳聞,佈局成具有神秘性的畫面。
  第六、科技性人文面向-藉助最新科技和數位錄影,掌握與拼揍任何時空所能發生的現象,以紀錄與複製或還原的手法,完成新穎又具魅力的作品。
  這六種面向,是彩墨藝術發展的重要指標,他們在現實與理想、真實與虛幻的創作中,提供了藝術多面向的思考空間,也提供了自我實驗完成的作品走向,同樣為東方彩墨藝術做歷史性發展的見證。
台灣彩墨18種風貌
  若將台灣地區彩墨藝術家的風格與表現,融入人文思惟來歸類,則可以細分成18種主題與風貌,他們介於海島與海洋文化,介於歐美與亞洲文化,也介於陽光與山岳的在地文化,表現形式雖然不同於外國的形貌,但終就有其特殊的表現形式和內涵,加上自由開放的民主社會風氣,在藝術的創作表現上,雖缺乏歐美的幽默感、諷刺味,但能有多元化的走向,畢竟是可喜的現象。
  台灣彩墨的18種主題與風貌,都有著鮮明的藝術家代表,以支撐著這股藝術氣勢,其未來發展是值得觀察與期待的。這18種主題與風貌約略如下:
1.生態保育的反思-代表畫家葉怡均、李振明、吳清川、高碧玉、洪顯超、邱文仕、朱忠勇等。
2.政治意識的反諷-代表畫家袁金塔、戴明德。
3.城鄉景觀的再現-代表畫家顧炳星、曾肅良、高義?、莊明中、陳建發、蔡友、陳慶坤、林筆藝、姚淑芬。
4.民俗風情的刻劃-代表畫家李元慶、許文融、張韻明。
5.圖騰語彙的移情-代表畫家黃智陽、張進勇、史東錦、李杉峰、華建強、許能溪。
6.抽象形態的變奏-代表畫家李憶含、徐素霞、陳忠藏、徐畢華、蕭仁?、林世斌、謝其昌。
7.宗教信仰的透析-代表畫家郭少宗、林昆山、王源東、高蓮貞、蔡宜儒。
8.愛慾情仇的反芻-代表畫家劉獻中、鐘俊雄、吳心荷、何瑞卿。
9.視覺符號的顛覆-代表畫家王素峰、陳志宏、鄭月妹。
10.花卉走獸的形塑-代表畫家閻振瀛、林淑女、吳恭瑞、廖美蘭、林永發、李素月、蕭斐丹、林紘正、莊連東、張秀燕、何慧芬、陳柏梁、陳慧玲、孫翠華。
11.浮生百態的捕捉-代表畫家朱銘、陳炳宏、劉木林、吳瓊華、陳文賢、 陳明彬、蔡維玲。
12.心靈奧秘的探索-代表畫家黃朝湖、陳陽熙、文霽、洪瓊蕊。
13.線形書語的建構-代表畫家呂坤和、王素峰、徐永進、黃圻文、林鴻銘、彭玉琴、趙宗冠。
14.族群圖譜的解構-代表畫家程代勒、林煒鎮、李明啟。
15.數位影像的再造-代表畫家張振輝、陳冠君。
16.混沌太虛的演繹-代表畫家許輝煌、王以亮、蘇信雄。
17.懷古詩意的再現-代表畫家李翠婷、柯木、劉捷生、黃寶賢、朱意萍、吳榮宗。
18.人物變形的圖象-代表畫家黃昱斌、余紫詠、張逸杰。
  這些彩墨畫家隨著時間的流轉,未來可能會發展出更多、更具影響力的畫風,其發展方向,真的值得大家期待。
學術研討強化人文學理
  今年台中彩墨藝術節的重頭戲「國際彩墨人文藝術大展」,有來自20多國180多位藝術家的作品參加,他們同樣在90×150公分的綢布上,揮灑對人文意象的呼應,也在類裝置的佈展會場中,展現個人或區域的人文景觀,更詮釋了生態的、宗教的、政治的或科技的人文內涵,為當代藝術增添了不少人文面向。而「彩墨藝術學術研討會」,則邀請李振明、王源東、莊連東、王以亮、黃朝湖、黃智陽、孫翼華、朱忠勇、謝其昌、高甄? 林子賀 許君瑋等12位藝術家發表論文,來增強彩墨藝術的學理根據,值得讚許。
結語
  今年參加國際彩墨人文藝術大展的藝術家,悠遊於人文本位的藝術表現,並不因為宗教或膚色的不同,而有所區別,也不會因文化背景的差異,而降低了人文的關懷或深度。
從人文出發的思惟,似乎統合了東西方的創作面向-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人文走向,一種以關懷地球為主軸的創作大面向,儘管彼此表現的手法不同,材質不同,風格相異,形式上又互別苗頭,但仍可以意會到一般濃濃的人文氣息和詩情畫意,這應該是本屆國際彩墨人文藝術大展,最值得肯定的新面向和新表現。(原載藝術家2010第424期)

 

彩墨扇子圖象 貼近生活美學
   -析探第十屆台中彩墨節「國際彩墨扇子藝術大展」意涵
黃朝湖(國際彩墨畫會聯盟會長)
  台灣近代美術史的演變,大多以10年做為論述的基調,也就是採取10年作為論述的一個階段,比如60年代屬於現代畫運動時期、70年代為鄉土主義時期、80年代美術館時期,90年代國際化時期,新世紀則是多元自主時期,可以很明顯的看出每隔10年美術思潮的演變與走向,準此,以舉辦滿10年的台中彩墨藝術節來探討彩墨藝術的定位,應該也是值得一試的方向。
  彩墨藝術(TSAI-MO ART),這一肇始於台灣90年代中期的藝術新品牌,歷經16年的努力與拓展,不但獲得全世界五大洲40國當代藝術家認同,出品參加歷年舉辦的國際彩墨畫展,也通過國際巡迴展(巡迴美、加、薩、馬、澳、西、墨等國)、學術研討會、座談會、交流展、主題展,來凝聚東西方藝術家探討彩墨創作的精神與走向,以及彼此對「軟布質」媒材的施彩抹色實驗,總算有了共同的體驗與成果,「軟布」媒材成了東方紙媒材與西方厚布媒材的共同創作元素,再加上油彩、墨色、壓克力、水彩和版畫印材的相互應用,彩墨藝術終能突破材質的困難,每年讓東西方藝術家在一年一度的國際彩墨展中展現實驗與創作成果,這也算是東西方藝術家彼此心靈的共同願望與寫照。
  今年第10屆台中彩墨藝術節的重頭戲「國際彩墨扇子藝術大展」,是以「扇子」作為創作主題,主要在探討東西方藝術家對扇子圖象的解讀與創作的思惟,希望透過扇子的外形、內貌或佈局,來表達對扇子的印象,以及東西方畫家描繪扇子的觀點與映照,同時觀察地區性與民族性介入畫面的可能呈現,也就是讓東方畫家擅長的扇子藝術與西方畫家的呈現做一評比,同時讓它更貼近生活美學。
  扇子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甚至可追溯到傳說時代。從早期的長柄扇到短柄扇,再到秦漢的團扇和北宋的折扇(流行於明清);從王公貴族身份表徵,到後來民間納涼使用,扇子都有其不同的歷史背景與意義,它不但具有實用性,也與社會政治、權貴貧賤、民俗風情有關,在數千年歷史的洪流中,隱含著民族情感的縮影,也是中華文化另類的藝術載體。閻立本的「步輦國」、「韓載熙夜宴國」、「孔子聖?圖」、「金盆撈月國」,都可以看到扇子是華麗、身份、權勢的象徵。歷史上也有不少著名的畫扇,如明代周之冕的竹雀扇、唐寅的枯木寒鴉扇、沈周的秋林獨步扇,清代惲壽平的菊花扇、王武的梧禽紫蔽扇等。
    扇子使用的材質更是豐富,包括有羽毛、竹子、絹布、蒲草、葵葉、麥桿、玉版、檀香、玳瑁、象牙和紙張,如今由於科技發達,開始有塑膠扇、印製扇和輸出扇等各種各樣材質產品與式樣。而在功能上,則有儀仗扇(象徵權威)、宗教扇(超自然力量)、禮儀扇、?扇(結婚用)、禮物扇(互贈用)、表演扇(戲曲表演)等等,都隨著時代的不同而有所演進。
中國扇子曾流傳到日本和歐美等國,唐代時中國絹扇就傳入日本,並在日本宮廷內流行。17世紀末,傳入英國摺扇,18世紀,法國大量進口中國竹扇骨。目前在杭州中國扇博物館藏有義大利木骨折扇、法國拉花折扇、西班牙白骨折扇、墨西哥彩印折扇、英國油畫折扇、秦國草編扇。至於日本的折扇,在8世紀中葉(中國五代時期)就已出現,江戶時期開始流行於民間,分為板扇(檜扇)和紙扇(蝙蝠扇),對庶民生活產生很大影響。
  今年「國際彩墨扇子藝術大展」以扇子為主題,主要在提昇扇子的藝術性和個人化風格,企圖透過不同構思和設計,呈現世界各國藝術家的表現形式和風俗民情,側重內涵與創意,因此並不減低藝術家原來的面貌與畫風,綜觀參展各國藝術家的扇子作品,可以歸納出幾種類型與特質:
  第一、以折扇外形來佈局-擷取折扇外形為形式,在半圓狀的畫面上彩繪各種圖象,有單幅、有雙幅、也有設計形式的聯幅,各具特色,以華人畫家作品居多。
  第二、以直立團扇外形來構思-取團扇圓形、?圓形或類動植物外形為形式,來描繪豐富又多采多姿的圖象,大多是單幅,比較能發揮藝術家個人風格,以歐美畫家作品居多。
  第三、技法多元、內容多變-在軟布上作畫有其方便性與不方便性,因此技法的使用便趨向豐富又多元,有使用彩繪、墨染、拼貼、編串、拓印或輸出,主題更是千變萬化,從寫實到抽象,從寫意到寫形,從抒情到設計,從極簡到極繁,作品各有勝擅。
  第四、作品貼近生活美學-由於以扇子為主題,表現的各國風土民情或純藝術圖象,都很貼近生活,貼近普羅大眾,也貼進常民的單純美學觀,無形中拉近了藝術與人群的距離,也拉近了藝術與生活的張力,真正貼近了「生活藝術化、藝術生活化」的理想。
  歷經十屆台中彩墨節的洗禮,彩墨藝術通過各種主題的匯合與競比(如方巾展、衣裳展、圖騰展、生態展、塗雅展、人文展),在今年的「扇子」主題上,取得了最密切的互動,也取得了貼近生活美學的聲譽。而來自全球20多個國家1百多位藝術家的作品,齊聚在台中市立大墩文化中心藝廊的展場上,以類裝置方式來佈展,以類生活化的主題來彰顯彩墨藝術的主張,必然有其深層的道理和理想,同時透過座談、彩繪、表演及導覽活動,讓台中彩墨節完美的寫下十週年紀錄,更為彩墨藝術「奠基台中、放眼國際」的理想站穩腳步,這是多麼值得驕傲和讚美的事。(原載藝術家2011第436期)

 



版面設計及全部內容著作權所有;非經同意
不得將全部或部分內容任意轉載。
藝術秀中心

Designed By Mdesign